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赤湾学校:专家赋能行致远,星航逐梦赴征程

信息来源:赤湾学校 信息提供日期:2024-11-1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凝聚教育智慧,聚焦卓越成长。为建设好青年教师队伍,引领青年教师看见“成长”的力量,我校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星航学院”于9月12日和10月11日分别开展了本学期首期及第二期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培训由教科室主任孙万钢主持,孙立春书记、秦丽副校长、部分中层行政干部、星航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培训。

 

01

面向未来的新教师备课

CHIWAN SCHOOL

9月12日,原深圳市南山区教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教师研训部长、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银艳琳莅临我校,在新楼一楼图书馆为星航学院全体学员开展题为《面向未来的新教师备课》的培训。

银院长从教学活动要坚持五育并举,备课要有宏观、中观、微观意识,教育要面向未来等三个方面为全体学员传授了青年教师想要站稳讲台需要做好的个人准备。她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剖析了面向未来的新教师备课方案及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教师发展研究、学校特色研究、学生发展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和阅读推广研究等五大核心领域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启发青年教师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实践。

孙立春书记做最后总结,她提到银院长此次培训的内容囊括了面向未来的高度、备课的精度、教育的温度、专业的厚度、学识的广度,相信我们赤湾青年教师们未来的日子里会更加奋勇前行,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快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02

成长路上的两点一线

CHIWAN SCHOOL

11月5日,深圳市南山区教科院杨东升老师在新楼一楼图书馆以《成长路上的“两点一线”》作为主题,为星航学院全体青年教师分享了自身的成长秘诀。

杨老师用“三轮车的故事”和“小板凳的故事”揭示了他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接着,杨老师用他的一段经历揭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秘诀:人生就是一次修行,疗愈自己,慢慢前行,用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杨老师用自身经历和思考,启发青年教师们多听课,撰写教学反思,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研究并不断地输出,从思想观念、思考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来提升自己,打实基础,突破自我。

孙立春书记介绍了杨老师的优秀履历,并用杨老师从青年教师成长为一位名师的经历,勉励青年教师们向这样一位既有学术魅力、又有人格魅力的榜样老师学习。

秦丽副校长作总结,她提到杨老师的培训为我们揭示了一位优秀名师的成长路径,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不断地夯实锤炼基本功。青年教师们也应该在每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中不断思考,规划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反复的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03

知远山而奋进

CHIWAN SCHOOL

1

徐依萌

“站稳讲台,个人准备 ”这八个字 深深刻在了我心底里。通过银院长的课程我们反思到:面对角色的转换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真正备好了对于学生而言的第一堂课;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让他们受益终生;是否准备好了如何去负责任地面对家、校、社三方,如何去处理好三方关系;是否做好了终身学习的准备。学生,是老师的缩影,这一路我们任务重于泰山。面向未来,我们也做好了迎接剧变,勇于挑战,潜心专研的充分准备。

2

宋相会

今天有幸聆听了银艳琳院长的主题讲座——《面向未来的新教师备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备感受益匪浅。她讲到面向未来,我们新教师的目标是做教育家型的教师,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备课是我们一直学习的过程,纵观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辈子都在备课,其中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备课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通过今天的培训,银院长为我们新教师如何备课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今天的收获落到实处,用心备课,静水深流,潜心钻研。

3

査宜廷

杨东升老师以成长路上的“两点一线”为题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给我们青年教师展示了一种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从一个刚开始工作的新手小白,通过不断的听课、备课,以及参加各种比赛等方式成长为一个对于上课能够不断钻研新教法,对于比赛能够游刃有余毫不紧张的熟手。本次的培训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4

鲁力诗

杨东升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翔实,重点突出,正如他的教学风格一样:简洁明了,干净利落。他以“三轮车的故事”开头,将自己教书育人的生涯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从普通青年教师到名师专家的成长经历。在杨老师平实从容的叙述中,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要老老实实听课,踏踏实实备课,认认真真写教案,才能得到有效成长。此外,杨老师还提到要积极面对公开课,每一次公开课实质上都是一次锻炼,这种理念让我醍醐灌顶,也启发了我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教书生涯。

 

 

总编|孙立春

主编|秦   丽

责编|孙怡心

文字|王一土

摄影|陈雅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