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重构学习关系的"赤湾实践"

信息来源:赤湾学校 信息提供日期:2020-10-0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无边界学习:重构学习关系的"赤湾实践"

"先行示范"尖兵之地深圳市南山区,"五位一体"全面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多项教育创新获教育部表彰,连续多年高考工作名列全深圳各区之首,赤湾学校德育工作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进行"全国示范"、 "无边界学习"教育探索获广东省教育成果一等奖。

9月1日,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收到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成果一等奖证书:基于"无边界学习"理念重构学习关系的改革实践研究。

 "省教育厅今年3月就完成了评审,由于疫情影响,才在今天颁发证书,今天新生入校,又收到获奖证书,双喜临门,给我们努力满足群众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注入了强大动力。"赤湾学校校长王小洪如是说。

据了解,2014年,王小洪上任赤湾学校校长前一天,南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根平找他谈话时说"赤湾学校地理位置特殊、处在半山腰、交通不便、社区环境不成熟,是否可以将'绿色出行'的理念融入办学过程中,做一些探索。"王小洪经过一年的调研,提出了课程资源多元化设想,整合校内、校外现实与虚拟资源,重新构建课程,从学习环境、内容、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最后形成"无边界学习"理念。2015年9月"无边界学习"理念首次以"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动正式面世。活动以德育为主题连续举办4年后,不但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周边社区、企业等各单位一致好评,而且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并于2018年10月将赤湾学校"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动列为全国中小学德育示范典型(深圳市唯一一例)进行全国示范。


2015年,在南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根平的倡导下,赤湾学校举行了首届"绿色之行,文化之旅"主题德育活动(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德育典型案例)。图为2015年刘根平为首届活动授旗。(吕雪良摄)

       概念:无边界学习

  特级教师、广东省督学、深圳市十佳校长王小洪解释说,"无边界学习"就是以"学习就是天地,天地就是课堂"理念,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总要求。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实现"教无界、学无界、思无界、行无界、意无界",融合时空资源,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尤其是借数字化和"智能基础设施"创建学习丰富的各种公共和私人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处处能学"的学习环境。这些学习环境就如同一座会'飞'的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


学校周边辖区公安、交警、武警、社区义工等各种力量与学生队伍一起开展"绿色之行,文化之旅"主题德育活动。(吕雪良摄)

据了解,"无边界学习"打破了学校、学科、时间、空间、虚拟空间等界限,通过课程资源的多元化组织,突破既有的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定式,实现"学习内容无边界";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调整,突破既有的课堂中心定式,实现"学习方式无边界";通过师生关系的调整,突破已有的教师的定式,实现"教法无边界",使学习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 

王小洪认为,无边界学习不等于无主题、无方向、无目标,也不等同于对某个目标、某个主题无止境的探索,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无边界实质上是指模糊边界、柔化边界,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完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打破教学中时间、地点、任务和结果的单一性,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和空间。

赤湾学校无边界学习理念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打破原有边界,重构学习关系(师生、家校、生生、师师、学生与知识等),全面提升校园运行效率的变革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培养单一型、应试型人才的现状,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学校结合家、校、社区等校内外多方资源,构建"五育并举"的"无边界学习"全新育人机制。

反思:重构学习关系

王小洪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重构,如何建设未来创新教育,如何促进教育的优化再发展,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发展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赤湾学校从2014年初期设想到2015年的具体实践,经过了整整一年的现状调研和理论构建与创新,截止目前,通过6年来的探索实践来看,以"无边界学习"理念重构学习关系,能有效解决当前初中、小学年级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片段化、能力单一化等诸多问题。

同时,无边界学习能有效解决观念、机制、方式三个方面的矛盾: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家长的惯性育人观念与教育发展需求和"核心素养"培育需求之间已经形成的矛盾;在机制方面,传统校园组织管理机制局限师生创新成长,局限社会教育资源应用,局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问题;在教与学方式的问题上,落后、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固化的单科教学,阻碍了校园空间与学习时间的合理配置,阻碍了学生面向未来、多元发展的问题。


赤湾学校在赤湾左炮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的"统整大课堂"活动。(吕雪良摄)

据悉,6年来,赤湾学校整合校内、校外现实与虚拟资源,使学校"学教新资源"不断扩大,学校周边资源几乎全部成为学教新资源。如家长资源:学校家委会、家长义工队;赤湾社区资源:南山开发集团、金龙鱼食用油有限公司、赤湾社区工作站、赤湾天后宫、蛇口交警大队;区域内资源:如南山博物馆;高校资源:如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跨市区资源:如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一些资源由原来的"互不往来"转变为"学习关系",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全社会学习关系。

王小洪介绍,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利用一切可利用学习平台,打破学科边界,进行跨界学习;打破空间边界,拓宽学生视野;打破时间边界,改变课堂定式。继而实现学习内容的无边界,学习方式的无边界,教法的无边界。以此重构的学习关系,培养一批综合素养高、有个性、有能力的新时代学生。

效果:各方资源对教育尽责

值得一提的是,"无边界学习"在赤湾学校运行6年来,"教育责任"不再仅仅是学校一家独担,而是形成了学校周边各方资源对教育尽责的可喜局面,催生出"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学习型社会"生态系统。


赤湾学校周边公安、交警、边防武警、社区工作站、大型企业、物业公司、义工队伍等各种力量加入到"无边界学习"队伍中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系统。(吕雪良摄)

如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德育典型案例的"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动,除了学校、家长、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周边社区、物业管理、交警、武警部队、企业、公园管理处以及社区群众、义工等社会各要素都自发参与进来。"都是为了教育孩子嘛,我们很愿意给他们讲这一课,每年都盼着给孩子们上这一课。"环卫工人王阿姨给孩子们上完"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课"后,激动地说。

王小洪表示,在"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动中,家、校、社区以及学校周边各单位、企业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携手联动的育人团队。学校育人机制以学生为中心,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家、校、社区合作育人等方方面面,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赤湾学校探索的"无边界学习"就是充分融合各种资源,构建家校社区联动育人格局,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赤湾学校德育处主任何宁介绍,"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学校周边企业、公园、部队"上课",如到小南山公园,让环卫阿姨现场讲垃圾分类课、到赤湾炮台、听武警战士讲当年先辈利用炮台抗击列强入侵的卫国战争、金龙鱼公司听工人师傅们讲玉米、花生如何"变"成油的经过等等。这种活动改变了灌输式、单一型、宣讲型、模式化的德育模式,探索将地域文化资源,多学科知识融入德育课程的途径。同时也改变了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学,在感受理解中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还创新了家、校、社区、社会资源融合的新形式,充分发掘广泛的学教资源,丰富了活动内容。

"通过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将学生的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教材内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统整重组,构建一个适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从而使学生成为爱学习、爱思考、懂合作、敢创新的鲜活个体,为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奠基。"何宁如是说。

 

运用:家、校、社区学教联合体

王小洪介绍,"无边界学习"的运用,主要从校内、校外、现实、虚拟四个方面来考虑,将四个方面科学统筹考虑运用,才能构建形成家校社区学教联合体。如校内师资队伍、课堂体系、信息化智能化运用,校外企业、社区等各种资源,现实人才物资源,虚拟的信息技术等等。

据了解,赤湾学运行"无边界学习"6年来,形成了"统整大课堂"、"赤湾少年中国'芯'工程"、"绿色之行,文化之旅"三大特色探索成果。"统整大课堂"是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推进课堂改革的成果;"赤湾少年中国'芯'工程"是探索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合育人机制;"绿色之行,文化之旅"是探索新时代德育新机制。


赤湾学校在赤湾天后宫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统整大课堂"活动。(赤湾学校供图)

王小洪介绍,"统整大课堂"是学校每周利用半天时间,坚持"学生体验,家校开发"的宗旨,在学校没有指定教材、没有指定教师、没有指定内容的情况下,不受时空限制,让家、校联合参与设计、开发一个新型课程。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来看,深受师生喜爱。如端午节"做香包""微艺秀"活动,全年级共同体验,让每个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又如,在今年深圳特区成立40年之际,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深圳的发展历史,三年级精心设计了主题为"了解深圳发展史"两周统整大课堂。第一周通过听讲解、找故事等方式做文化、理论方面的了解。第二周同学们组成了"深圳各区小导游团",走出校门"游览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目前该统整大课堂已经被深圳市教育局评为了重点课题。

据悉,"赤湾少年中国'芯'工程"是赤湾学校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SOC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的科教兴国强基复兴梦工程,旨在把科技之"芯"注入孩子们的心灵。在2019年4月27日,赤湾学校11名学生参加在香港举行的2019IEEE电子技能挑战赛,包揽冠亚季军和创新设计奖。


赤湾学校与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起了"无边界学习"教育共享共建合作平台,并推出了系列合作学习项目。图为学校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SOC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的"赤湾少年中国'芯'工程"。(吕雪良摄)

据了解,赤湾学校充分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和资源平台技术,构建高效、便捷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充实"学教无边界"探索内容。如在课堂环境中使用有效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推进"一对一"高效互动课堂建设,教师"1:1"PAD移动教学项目、"一室一录播"自动录播项目,实现一师多班,"名师共享,优课共建"。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无边界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班级情况设计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

"无边界学习打破了传统一师一班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双班、多班、同级、跨级同步教学,具有同步传声、同步影像、多屏影像、多模式影像切换、师生跨班互动等功能,能达到教师资源优化、学生资源扩大、学习资源共享,节省课时总量等教学效果。"王小洪解释说。

据悉,"无边界学习"在6年的实践中,赤湾学校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辖区"四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多渠道提高家庭教育力、社区资源共建军共享共赢、辖区力量为学校保驾护航,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各方资源联动的学习生态系统。

(原文出自中国新闻周刊《无边界学习:重构学习关系的"赤湾实践"》),可单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按钮查看原文。



【通讯员】吕雪良

【排 版】朱华铭

【审 核】易 岭